皱纹形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青未了乡间的扎彩 [复制链接]

1#
北京医院青春痘治疗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4368658288694&wfr=spider&for=pc

文/周慎宝

在家乡有这样一个千年延续的风俗,人死了之后,要确定个吉日“烧五七”,晚辈们在一七、二七……直到五个七天分五次上坟祭祀。“五七”这天最隆重,子女和近房亲戚都要穿白鞋和在上衣对襟边缝上白布条,这叫“持服”。死者的女儿、侄女、孙女要穿白大褂。家人和来的亲戚抬着五颜六色的扎彩和供品,浩浩荡荡哭哭泣泣地来到死者墓旁,摆上菜肴酒茶,烧上香,周围摆满扎彩。这些醒目且庸俗的大红大绿,比起素缟来,更有种引人入悲的气势。摆在正面的是灵楼子,内有死者的灵位。灵楼子两边立着童男童女,这是到阴间侍奉死者饮食起居的仆役,怕他们不听话,还用针给童男童女扎上耳朵眼,意在叮嘱他们听说勤快。扎彩中还有金山银山、*钱树、钱柜衣柜、聚宝盆等。现在的扎彩更现代化,有电视机、微机、冰箱、轿车等等,死者生前没用过的也都用上了。这些扎彩,都是民间那些扎彩匠,用秫秸和各色纸张扎制糊绘的。轿辇檐下垂的纸花球玲珑精致,缠着素色网格纸的璎珞,缀着金银锡箔纸的流苏;楼子两边挂的纸灯笼十分馋人,边角镶嵌的皱纹纸拉的锦绣花,四面映透蜡纸描的西洋景,不能点灯也异彩纷呈。这些花团锦簇的艺术品,供祭结束就归到一块,连同大堆的纸钱,就“纸船冥烛照天烧”了。旋即,轿辇乘茵,香车绮罗,纸马迤逦,都将在焚烟里归冥而去。

扎彩匠是有着一定艺术细胞的民间艺人。现在民间有专门的扎彩作坊,以此为赚钱的生意。过去的扎彩匠不收费,几乎像邻居盖房帮忙一样白尽义务,用户只拿点秫秸、买些彩纸和洋红、洋绿之类的颜料。有的用户过意不去,就送点烟酒茶和点心作为酬劳。

我小的时候,经常看制作扎彩的。因为和我家同院住的二伯学熙就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扎彩匠,不但本村人找他做扎彩,而且外村人也经常来请他;不但在家中做,而且也到用户家里管着吃喝做扎彩。有个别要体面的人家,要的扎彩的种类多,一做就是个月二十天,生活用具样样扎个遍,不让死者在九泉之下受难为。即使不孝敬生前老人的晚辈,为了要面子挡住活人的脸面,也讲排场,摆阔气,做上一大堆扎彩。薄薄的纸里承载着厚厚的愿望。

扎彩的用料是很讲究的。用镰刀将秫秸节茬处削得平滑,然后将秫秸就火烘烤,以防秫秸不干扎制的成品弯曲变形。再根据所扎扎彩用料的长短,截取横杆和立杆。扎彩是什么形状,就将秫秸折成什么形状,像盖楼一样构成框架,再用横杆和立杆加固或制作门口窗口,框架与横杆和立杆的连接处用牙签式的木钉钉牢。折框架是用一根长长的秫秸,在上面按尺寸分段用刀切成三角形的凹口,然后两手握住凹口两端的秫秸,小心翼翼地随凹口折成直角,用木钉将直角固定。框架扎好后,便可根据所扎什物的大小裁剪纸张。将事先打好的小麦面糨糊涂抹在框架的外棱上,将裁好的纸按颜色一页一页地拉紧贴上。这样一件扎彩作品的主体就形成了。接着用剪纸彩绘等艺术手法加以点缀。灵楼子、钱柜子和金山银山之类的大型扎彩,上面四个角上分别垂吊一束带穗头的大大圆圆的葫芦花,或红花绿穗搭配,或绿花*穗搭配,或红花*穗搭配,非常有艺术特色。葫芦花的制作是很繁琐的,将彩纸割成一个个三角形,在三角形的一个边上剪成波纹状,再将三角形对接糊成一个个漏斗状,然后将若干个漏斗纸筒稠密地互相黏结起来,便组成一个球形葫芦花。葫芦花下面垂着的穗头是用一束束纸条捆做而成的,花和穗用线串联在一起,随风摇摆,十分漂亮。楼顶的瓦和四角挑起的檐,有的把金箔或银箔剪成鱼鳞状贴在糊好的底纸上当作琉璃瓦,有的用笔墨在底纸上画上一行行小瓦。楼的山墙,尖部画上三个莲花瓣形的出气孔,墙根画上一层层砖块,其余空白处画上红艳艳的荷花或牡丹。楼内的灵位座前,绘有一盘盘桃李苹果和佛手。楼的前厦立着两根红绿纸条缠绕的柱子。楼的窗格,是用红纸剪成的如“鼎”字形透孔的“万”字。配灵楼子的童男童女,衣服是红纸或绿纸折叠而成的,骨架也是秫秸的,而椭圆形的头体是把泥巴做的模型贴上几层白纸,晒干后,用刀子割开纸壳取出模型做成的。纸壳头体画上五官,童男糊个毡帽,童女做套纸发辫,扎着红头绳。一对童男童女就这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扎彩中最难做的是高头大马和转灯。转灯不是用来焚烧的,是春节和正月十五挂在室内观赏的。转灯的骨架也是秫秸做的。灯的中间是四棱体或者六棱体,两端分别套着扁形的四棱体或六棱体,其表面贴上白纸,绘上花草,边角处对称地贴上剪裁的蝴蝶或老虎,每个外棱上垂着一朵鲜艳的葫芦花。转灯的轴是秫秸的,两端分别插一个枣核,枣核的接触部分是上下固定好的桃核的内凹滑润部分,转轴下部串着一个用纸板剪的蜗牛式的风车,轴的中部横着交叉几条细竹棍,每根竹棍的外端沾上八戒、悟空之类的剪纸图片。转灯底部点燃油灯,灯火的烟气吹动风车,风车和上面竹棍上的图片一块转动,同时,图片通过灯光投射到灯壁的白纸上,如同皮影戏上的皮影旋转起来,像流动的各色人物故事,令人遐想不尽,赏心悦目。童年时,觉得扎彩中最有观赏价值最好玩的还是转灯。每逢春节元宵节,孩子们都串东家走西家看转灯,看转灯上的人物故事。

扎彩上的彩绘也很重要,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除灵楼子外,那些金山银山、钱柜衣柜、*钱树、聚宝盆和金鸡造型的底座,都绘上如宝葫芦、如意之类的图案。一些简单的图案是二伯画的,而如水果花草和人的眼耳口鼻之类的画面,都是本族二哥慎训绘制的。他自幼酷爱绘画,擅长山水花鸟,专攻国画画法,用的颜料都是从走街串巷的货郎担上买来的洋红、洋兰、洋*,他用红、兰、*三原色,调出绿紫等多种颜色。他比较出名的国画是《愚公移山》和瓶花四季图。

我童年时期,几乎天天看到二伯和二哥在天井院里做扎彩的情景,有时我还帮着他们裁纸调颜料,还找些废纸学剪纸绘画。受他们长期的艺术感染和熏陶,我也会些简单的剪纸和绘画了。那时我特别痴迷绘画,在墙上画,在山坡的石板上画,在作业本背面上画,看到感兴趣的花鸟石木就画,就连住房内掉下的墙皮的轮廓也看作一幅画,抓紧用粉笔描下来欣赏。后来邻居买来白纸颜料让我画瓶花四季图,我还画过墨色山水。在学校的美术课上,老师让我给同学们做示范教同学绘画。村里人都称我“小画匠”。考上高中后,由于住校埋头文化课的学习,再没有时间和兴趣绘画了。

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一个人长时间地生活在浓厚的民间文化艺术氛围之中,必然受到耳濡目染,一种艺术细胞和文化素养就日渐形成,艺人或者文化人的苗子可能得以培养。受当时农村条件的制约,我虽然没走进艺术的殿堂,但我的血液里还仍然流淌着四十年前的文化艺术遗韵,与今天文学艺术的爱好,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怀念没有建立师徒关系的启蒙“师傅”——二伯学熙和二哥慎训,怀念童年那段绘画的日子,更怀念家乡那集剪纸与绘画于一体的古老的扎彩艺术。

作者周慎宝,济南钢城区人,行*退休干部,作家协会会员。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