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纹形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6个皮肤冷知识,皮肤不好不要紧,你还可以
TUhjnbcbe - 2024/4/8 17:11:00

克莱尔·迈克福在《摆渡人》里写过这样的句子:“阳光透过窗子射进来,空气中四下飞舞的灰尘在阳光下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是不是觉得挺美挺有诗意的?

别信,阳光下金光闪闪的灰尘其实很可能是你陈年的皮屑。和螨虫的尸体。

1.一直有种说法,“室内的灰尘有8成是人类的皮屑”,是真的吗?

还记得7年磨一剑《神探夏洛克》里有这样一个情节。莫里亚蒂站在夏洛克的壁炉旁问他:“你知道灰尘都是由人的皮肤组成的么”?夏洛克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知道啊”。

(你知道个毛啊!)

先估算一下,按照一般人的皮肤代谢速率,一个成年人一天大约会产生2克死皮,加上夏洛克不喜欢别人给他打扫公寓,他们家的灰尘中皮屑肯定不少。但是,屋子里的灰尘也不能排除飞扬的尘土、真菌以及堆在犄角旮旯的蟑螂尸体碎屑啊,所以要说代谢的皮屑占整个屋子里灰尘的绝大部分,可能还是有点牵强。

度娘百科「皮肤屑」词条中的解释

代谢皮屑的总量是不少,但是大部分已经随着洗澡或者洗衣服直接流入到下水道,此外,长时间的开窗通风,从外边的世界带来的各种真菌孢子、泥土颗粒以及隐藏在家里角角落落甚至被窝的各种节肢动物的尸体碎片和排泄物也是屋子里灰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外,人们也发现“灰尘”这种东西的成分与采集的地点、时间乃至采集方法都有很大关系,其组成部分复杂多变,不太可能用一句普适性的“大部分由××组成”来概括的。

这样一想,你就知道,莫娘手指上那一抹灰,貌似也没有多少是福尔摩斯夫夫的皮屑了。

2.听首歌就能“皮肤高潮(aestheticchills)”

当你听着某一首好听的歌时,有没有过一种感觉——突然间脊椎从头到尾一激灵?或者突然间手臂肩膀起了鸡皮疙瘩?这种体验被称为“战栗感”,代表着一种如潮般一阵阵在你皮肤上游走的快感。有的研究者将其称为“皮肤高潮(aestheticchills)”。

主要生理表现是汗毛倒竖,起一身鸡皮疙瘩。

有些科学家认为鸡皮疙瘩是我们远古多毛的祖先进化过程中遗留的产物。我们的祖先通过在皮肤表面和毛发间形成一个储存热量的吸热层来为自己保暖。突发气温变化(比如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突然被一股冷风吹到)后产生的鸡皮疙瘩会让毛发暂时竖起而后倒伏,对这一保温层进行“重置”。

但是现在,有了衣服的出现,汗毛的保暖作用逐渐减退,但在情绪突变的情况下,汗毛还是会激灵一下,引起“皮肤高潮”。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解锁“战栗感”现象背后的秘密。一般情况下,出人意料的音调、突变的音量或者突入的一段感人独奏往往会触发“战栗感”,因为这些因素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远远超出了听众的预期。

为了寻找“颤栗感”的源头,科学家们开始进行大量研究,下面就是其中的一项实验。

实验乐单:

J·S·巴赫的《约翰受难曲第一章:主啊,我的主人(St.John’sPassion:Part1—Herr,unserHerrscher)》的前2分11秒;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Chopin’sPianoConcertoNo.1:II)》的前2分18秒;

AirSupply乐队的歌曲《凭空生爱(MakingLoveOutofNothingatAll)》的前53秒;

范吉利斯的《火星神话:第六乐章(Mythodea:Movement6)》中的前3分钟;

汉斯·季默为《功夫熊猫》所做插曲《再见,龟大师(OogwayAscends)》的前2分钟。

实验过程:

在实验者身上连接了一个可以测量肌肤表层电阻变化的仪器,以监测肌肤的反应。然后,工作人员会给实验者放一些音乐,并实时监测肌肤的生理变化。

在巴赫的作品中,管弦乐队在前几十秒的时间里营造了紧张的气氛,然后被切入稍微舒缓的音乐瞬间释放氛围——这一瞬间几乎所有的实验人员都有产生皮肤高潮。

经验开放性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包括活跃的想象力、审美感受性、对内心感受的专注性,对种类的偏好,以及对知识的好奇心。

实验结果表明:“颤栗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我们对身边环境中意外刺激(尤其是音乐)做出的情绪上的反应。尤其是经验开放性(Opennesstoexperience)越强的人,发生皮肤高潮的可能性越大。

3.猫的皮肤也有独特的纹理,就像人的指纹一样。

曾经有人闲到蛋疼用茂密的喵星人掌纹做开机解锁,没想到还真成功了。

殊不知,比猫咪掌纹解锁更安全的应该是猫的鼻子。猫鼻子上的纹理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没有一个是一样的,肯定不会和其他喵撞“鼻纹”,安全系数十个星都打不住。

当然,还有人发现了猫鼻子的其它用处,比如说开灯。(误)

4.如果给老虎剃了毛,它皮肤上仍然留有花纹。

大家都知道虎皮......

错了,真正的虎皮是这个......

不要以为老虎剃完毛就是滑溜溜、肉粉色的皮囊,虎皮花纹可是深入老虎的骨髓,刻在皮肤之上的。

这样的动物还有很多,比如说雪豹,剃完毛肚皮上还能看出很明显的色素沉积。

哺乳动物的毛色都是受毛囊中的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所影响。这些黑色素细胞位于控制肤色的小囊之间。

研究动物身体图案的遗传学家Barsh表示,由于不同的基因和激素等原因,有时候动物皮毛上长有条纹,但对应部位之下的皮肤却未必如此,比如家猫、家犬、马、猎豹和斑马等;但像老虎、雪豹这类动物,毛上长有条纹,皮肤相应的位置也有条纹形状。

此外,北极熊也是一种特殊动物,白色的毛(白色主要是因为光线的折射,本色其实是透明中空的毛)剃光之后露出来的皮肤居然是黑色的。这个主要是因为黑色可以吸收更多的阳光,保暖!

所以通俗地说,因为基因的原因,某些动物肤色和毛色一样,但其他动物又完全不同。

5.蛛丝做的夹层防弹皮肤,蜘蛛侠都想穿。

荷兰人JalilaEssaidi正在努力发明一种防弹“衣”,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防弹衣,而是由夹在我们两层人体组织之间的蜘蛛丝制成的三层薄片防弹皮肤。

这个项目的名字叫做“2.6gm/s”,名字来源于美国执法人员防弹背心防护标准,就是一件一级防弹背心能抵御一颗最大重量不超过2.6克、最高速度不超过m/s,由5.6mm长步来复枪发射出来的子弹。

先别想蜘蛛丝能不能被植入人皮肤里,能不能找到那么多的蜘蛛丝也是个大难题。

别看西游记里的蜘蛛精或者漫威的蜘蛛侠,他们随便一吐丝都能把大厦抱起来,但是真正的蜘蛛其实根本吐不出来多少丝。群养蜘蛛又太难,它们领地意识很强,一家子住在一起很有可能就互相残杀,彼此当了早午晚餐。

目前,Essaidi的想法还处在初步设计的阶段,用蛛丝制作成皮肤嵌入我们皮肤的角质层这个目标很宏伟,但能不能实现还是个问题。

6.在好莱坞电影中,皮肤是鉴定好人与坏人的标准?

仔细回想一下,电影中的大魔王貌似都有一个通病:不是话多,而是多少有些皮肤问题。

《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不仅皮肤乌青,连个鼻子都没有;《蝙蝠侠·暗夜骑士》中的小丑一直“微笑”上扬的嘴角;《达芬奇密码》中那个患有白化病的反派角色塞拉斯等等等。

年4月,《美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典反派角色当中,患有明显皮肤病的人比例非常高。

美国加尔维斯敦医学院的皮肤科专家专门分析了美国电影学会(AFI)年公布的百年电影十大反派和十大英雄的皮肤状况,发现大概有六成的反派都有明显的皮肤问题。

三个斑秃,三个黑眼圈,两个面部有重度皱纹、疤痕(包括皮肤上的疣,水泡);白雪公主的后妈最不招人待见,以上几个毛病全占了遍。

然而这么做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了出来,通过外表的特点引导观众潜移默化的固定印象,给皮肤病患者打上了一个坏的标签。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个通病:以貌取人。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人的外貌就代表了他的品格,于是为了短时间内迅速分辨善恶,电影制作人通常会利用“皮肤好坏”来帮助观众辨认忠奸。这种习惯一直存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当中,久而久之观众的偏见也被加深:脸上有疤的都是恶人,满脸脓包的全是反派。

但就个人而言,微在君还是建议大家不要因为一个人的外表而急着对他下判断,毕竟邪恶常常也会披着正义的外衣而来,衣冠楚楚的禽兽到处都是。

1
查看完整版本: 6个皮肤冷知识,皮肤不好不要紧,你还可以